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免费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 电影)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免费观看)

电影扫地僧/文物修复师久阿远远远远远

第一次看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儿的时候,是我妈晚上在家看电视无意中看到央视在播。那个时候我还在屋子里吭哧吭哧啃关于乾隆花园的文献,后来听到我妈在客厅大喊一声:“你宫上电视啦!”

瓷器组修复师纪东歌在太和殿骑车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免费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 电影)

啥玩意儿啊!吓死人了好不好!

后来跑出去一看,好吧,确实是我宫。

陶瓷组王武胜老师闲暇时逛故宫

说起我宫,上电视的次数也不少,但是没有哪一次的效应像修文物的纪录片这样,引起了人们对于一个古老行业的极大兴趣,以至于据说今年报名故宫文物修复岗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毕业就失业……

关于《修文物》的影评其实已经有很多了,各人的观影感受也不尽相同,我就不拘泥于片子本身的内容,贡献一些细节外的故事吧。

第二集一开始,是木器组的谢扬帆在修复一尊木雕佛造像。他说:“指头现在已经断了,我们给它后补了一个,用和它原先一样的材料,然后根据这个形态给它做出来,然后再接上,最后随色,基本上要做到和原来的统一。”不知道其他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是什么想法,可能只是觉得是轻飘飘几句话而已,然而在文物修复中,能做到用和原物一样的材料,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很难了。

修文物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候不是师傅们技法和工艺的问题,而是受材料的限制。可能木器的修复在寻找相同材料时还容易些,还有片子里演到的漆器组在修复之前要起早贪黑的跟着漆工去采原漆,至少这些材料现在还可以直接找得到。但是其他一些文物的修复,就不那么容易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故宫东北角宁寿宫区域内,有一处被俗称为“乾隆花园”的小花园,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它是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监督的皇家花园,凝结了乾隆帝一生的艺术追求。乾隆花园的建筑,在内檐装修上运用了各种手法和工艺,包括贴雕竹黄、竹丝镶嵌、百宝嵌、斑竹彩绘、通景画等等等等。而倦勤斋里面的那张巨幅紫藤萝通景画,在修复的时候就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其中最艰难的部分就是乾隆高丽纸的恢复。

乾隆花园

经过国家纸张质量检测中心监测,倦勤斋通景画的北纸与故宫库存的乾隆高丽纸的各项指标一致,而乾隆高丽纸早在清中期以后便不再生产了,因此,仿制出乾隆高丽纸成为修复通景画的当务之急。据说当时故宫古书画修复组也讨论过是否可以使用其他纸进行代替,比如宣纸。但是经过检测,宣纸的纤维强度和乾隆高丽纸相差甚远,而综合纸张的不易变形度、耐久性和抗虫性三项重要指标后,即便是在造纸种类繁多的现在,也没有任何一种纸张能超过乾隆高丽纸检测出的理化数据。因此,倦勤斋通景画的命纸必须继续使用乾隆高丽纸,这是不可替代的。

乾隆高丽纸

命纸是古书画的命脉,故宫古书画修复专家曹静楼先生就说,这次就要原汁原味的恢复,原来使用什么材料,有也好没有也好,我们都要去寻找调查,找到最原始的东西,用中国最传统的方法来恢复。这也是文物修复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实《修文物》的纪录片里有很多师傅都不止一次的强调过,文物修复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最少的干预,要修旧如旧,尽最大可能保持文物原本的风貌。

后来,故宫的修复师们走访了全国各地几十处造纸作坊,最终在安徽潜山找到了最后一个传统造纸工坊,然而,在提供了纸样和监测数据后,制造出的第一批仿乾隆高丽纸的各项指标均未达到质量要求,而不达标的乾隆高丽纸,将会影响到通景画修复后的寿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倦勤斋通景画

又经过和专家们的探讨、和制作单位的沟通,据说改进了30多次工艺后,修复师们发现了仿乾隆高丽纸的制作过程出了问题。首先是纤维度不达标的问题,由于等不到1年陈化期的桑树皮作为原材料,无法达到100%桑皮纤维的要求。其次,在研制过程中,水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是碱性或是中性的水,酸性水会影响纸张的强度。而造纸的各项工艺流程,包括打浆、待料、伴浆、放置“纸药”、制帘、抄纸等,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否则,任何一个过程出了差错,都会影响最后成纸的理化指标。

不过幸好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仿制出了各项理化指标都达标的乾隆高丽纸,这意味着倦勤斋的通景画终于可以恢复往日的风采了。

所以,文物修复并不是坐在屋子里上手修复就可以的,在修复之前,还有很多重要的调研工作要做,有时候为了一样材料,修复师们甚至要踏遍整个中国,而有时候,他们又必须面对寻访不到带来的失落。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门从事丝织品考古和修复的王亚蓉老师,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着要用相同材料修复丝织品文物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实际上现在的水不是古代的水,种不成古代的树,养不成古代的蚕,也吐不出古时候的丝,想要恢复一模一样的材料,实在是太难了。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老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更显可贵。《大国工匠》有讲述过王亚蓉老师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王亚蓉老师

在《修文物》的三集片子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故宫纺绣组的陈杨老师在缂丝的片段。片子里也讲了,缂丝是一种极为费时费力的古代工艺,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寸缂丝。但是欣慰的是,至少这种工艺还没有失传。我们之前在乾隆花园考察符望阁内檐装修上使用的丝织品的时候,发现了一处隔扇心上有空缺,我导师解释说是因为这里之前使用的一种金色纱织物质,经过样品检测分析,发现这薄薄的织物上,竟然有多层工艺,先是以四绞罗打底,再上大漆,再双面对贴纸花样,之后再涂一层大漆,再上金漆,最后在金纱表层沥粉、上色。这种被命名为“漆纱”的材料,在故宫内檐装修中极为罕见,由于其工艺的复杂,恢复漆纱的过程也充满了困难,至今还没有做出符合原物指标的令人满意的成品。

缂丝工艺

文物修复是一个艰难的行业,实际上由于很多现实的因素,故宫经传统师徒制培养出来的一批年轻人,由于户口问题进不了故宫,因此,单霁翔院长之前也曾一度叫停了故宫的大修工程。虽然不知道现在的一批老师傅们还能在宫里修多久,但是这部纪录片带来的社会影响力,让大众的目光聚集在文物背后这些可爱的人们身上,也算是为这个行业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希望《我在故宫修文物》带来的不仅是一时的热度,而是对于文物修复长久的关注。


杨莎莉个人博客 比特龙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