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长春新东方烹饪学校

长春新东方烹饪学校

长春新东方英语学校临河街校区(长春新东方英语学校怎么样)

金刚经的翻译

佛经原来用梵文写成,佛教传入中国,必须把梵文佛经译成中文,这在佛教史上称为“译经”。以《金刚经》为例,它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从东晋到唐朝,先后一共出现了六种译本:

(1)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鸠摩罗什译本。

(2)南北朝时期北魏菩提留支译本。

(3)陈真谛译本。

金刚经译文及全解

以上三种译本,都取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4)隋达摩笈多译本,名为《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5)唐玄奘译本,是从共有十六会、600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九会译出,名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被视为般若类佛经的总纲。

(6)唐义净译本,也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六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共5176或5180字,玄奘译本共8208字,对鸠摩罗什译本有重要补充。

鸠摩罗什(334~413),汉语意为童寿,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父亲鸠摩罗炎是从印度逃亡到西域的印度贵族后裔,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罗什7岁时就与母亲一同出家,后来成为西域著名的高僧。前秦苻坚的大军攻下龟兹,俘获罗什,胁迫他娶了龟兹王的女儿阿竭耶末帝,并让他喝酒,使他破了淫、酒之戒,只好随前秦军队来到凉州,后又到后秦首都长安,又在后秦君主姚兴的逼迫下娶了十名伎女。当时其他僧人也想仿效他娶女子为妻,他在钵中放满铁针,说:“只有能吃下铁针的人可以娶妻。”结果罗什吃下铁针,其他人不敢再提娶妻的事。

罗什在长安西明阁和逍遥园等处翻译了佛经35部294卷,加上他的弟子所译共为74部384卷,其中有《金刚经》、《阿弥陀经》、《法华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维摩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他翻译的经卷很有特色,后人称赞罗什翻译佛经“有天然西域之语趣”,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四字句为主的行文体制,称为“译经体”。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就曾自叹不如鸠摩罗什,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极为推崇鸠摩罗什,认为他的译经与玄奘相比有三个特色:一是删去原文的繁重,二是不拘泥于原文的体制,三是能根据思想内容而改变原文,这都便于中国人理解佛经的内容。

但罗什认为佛经经过翻译,“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但他相信自己的翻译能保证不出现错误,他去世前向人们发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死后火化,“薪灭形碎,唯舌不灰”。这是一个传说,但反映了罗什译经达到了极高水平,所以他译的《金刚经》能成为最流行的译本,因此他被尊为佛典汉译之泰斗。

真谛(499~569),原籍西天竺优禅尼国,后来到南朝梁、陈首都建康(今南京)。梁武帝把他供养在华林园宝云殿,准备让他译经。但因发生了侯景之乱,真谛辗转飘泊于各地,局势动荡不定,但他仍坚持译经,先后译出《金光明经》、《弥勒下生经》、《仁王般若经》、《中论疏》、《新金光明经》、《大空论》、《正论释义》、《摄大乘论》、《大乘唯识论》、《俱舍论》等,共译经48部232卷。

真谛译经注重准确表达经典原义,一章一句都认真推敲,反复核实。真谛翻译的佛经,大都经过他的亲自讲解,弟子们记述他的讲解,整理成文就称为疏、释,这对他译的佛经能起到较好的阐释作用。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历经十七年,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佛经657部。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太宗赐号“三藏法师”。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等处翻译佛经,并召集各地名僧数十人协助译经,分工为译主、证义、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等,形成了完备的译场。译主是译场的负责人,须精通梵、汉文,深究大小乘经论,翻译时遇到疑义,都由他判定决断。证义是译主的助手,对已译成的文字进行审查,若有出入,则与译主斟酌决定。缀文是因梵汉文字结构和文法不同,由他整理以符合汉文结构。参译是校勘原文是否有错误,同时将译文回证原文,是否有误。刊定是因梵汉文不同,对所译成的译文去芜存精,使其简要明确。润文是把已译成的书进行文字加工,使其文字流畅优美。梵呗是在翻译完成后,再用梵音唱念一遍,修正音节的和谐。

玄奘把佛教最盛时期的经典,基本上都译成了中文。前后十九年,译出佛教典籍75部1135卷,主要有《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鸠摩罗什译经基本上属于意译,玄奘用直译方法,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如译《大般若经》,其梵本共有二十万颂,其中多有重复叙述,玄奘的门徒多次请求删节,玄奘坚持不删一字,前后六年才译完这部600卷的巨著。其中的一部分在此前已经译出,定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金刚经》。

义净(635~713),唐代僧人,俗姓张,字文明,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或说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十四岁出家,仰慕法显、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风,从671年到695年游历印度,学习梵文,印证佛义,求得梵本佛教典籍近400部,共50多万颂。回国后,在洛阳佛授寺、大福先寺及长安西明寺等处组织译场,自主译事。译钞佛教经典及各类撰述共61部239卷,主要有《金光明经》、《华严经》、《孔雀王经》、《胜光天子》、《浴象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他用直译方法,并在原文下加注说明,订正译音译义,在语译方面,区分俗语雅语,常在意译汉字下标出四声和反切,以求准确的发音,这使义净的译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不空(705~774),译名不空金刚,梵文为阿目祛•跋折罗,北天竺人,或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唐代高僧,幼年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奉命至天竺及狮子国求寻佛教密藏,获得《金刚顶瑜伽经》等80部,其他大小乘经论20部,共1200卷。唐玄宗时回到中国,号智藏国师,住在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佛经77部,为中国密宗的创始人之一。

罗什和玄奘所译《金刚经》,都可以说达到了信、雅、达的水平,但中国的古文,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不易理解。加上古文不用标点符号,一千余年来,在不断抄写及印刷过程,也出现了文字的错误。如须菩提第一次提问中的“应云何住”,近代不少版本印成了“云何应住”,移动了一个字,在意思的理解就产生了很大差异。因此近代学者江味农居士对《金刚经》原文进行了认真校对,他参考了十一种《金刚经》的版本以及《金刚经》的注、疏等,力求纠正《金刚经》原文不出差错,值得我们参考。

《金刚经》在译为中文之前,已有印度高僧为之作注,如印度瑜珈行派创始人弥勒撰八十条偈语颂扬《金刚经》,大乘高僧无著撰《金刚般若论》,世亲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译成中文以后,历代不断有人作注,在唐代初年就有人说《金刚经》有八百家注释。流传到现代且比较重要的注释有:

晋代慧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隋代智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隋代吉藏《金刚般若疏》四卷、唐代慧净《金刚经注疏》三卷、唐代智俨《金刚经略疏》二卷、唐代窥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赞述》二卷、唐代慧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义》三卷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唐代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二卷、明代宗泐、如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一卷、明代洪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清代纯阳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直解》、清代镇庭子《金刚经本旨》二十卷、清代徐槐迂《金刚经解义》二卷等。

近代以来学者们仍不断为《金刚经》作注,比较著名的有丁福保《金刚经笺注》、太虚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王恩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江味农《金刚经讲义》、演培法师《金刚经讲记》、释竺摩《金刚经讲话》、王巨川《金刚经句解易知》、湛山老人《金刚经讲义》、冯炳基《金刚经白话解释》、高扬《金刚经新注》、印顺《金刚经讲记》、济群法师《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圣一法师《金刚经浅易》等,藏族学者扎巴西珠《金刚经释》有沈阳北塔藏文翻译组的汉文译本、堪布索达吉《金刚经开示录》也有汉文译本。还有琼那•诺布旺典《图解金刚经——认识一部最伟大的佛经》,也很浅显易懂。

由于注本太多,人们难于全部找到,所以有人汇集各家注释而形成“集注本”。比较有名的集注有南宋绍定杨圭十七家释义四卷,后演变为五十三家注四卷,明成祖永乐年间又编了一种御纂集注本,在五十三家注的基础上加以增删。这个集注由明成祖发布敕令命天下人读颂奉行。现有明永乐时期的内府刊本,写刻俱佳,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金刚经》注释本。

在对《金刚经》的解释之中,由于每个人对佛法的悟入有浅深偏圆的不同,所以对《金刚经》的解释也各有不同,能否准确全面阐释《金刚经》的本来思想则很难说。

一只兔子到海边去喝水,它回来后,仙人问它海有多大?它说,海像我的肚子这么大。鹿也到海边去喝水,它回来后,仙人问它海有多大?它说,海就像我的肚子这么大。大象也到海边去喝水,它回来后,仙人问它海有多大?它说,海就像我的肚子这么大。仙人告诉他们说,海就像海那么大,你们三个的肚子都是很有限量的,不能用你们的肚子来衡量海的宏大。

佛教《长阿含经》有盲人摸象的故事:

镜面王命众盲人摸象,问他们大象是什么样的。摸了大象鼻子的人说就象一根弯曲的车辕,摸了象牙的人说象一根木杵,摸了大象耳朵人说象倒垂的大树叶,摸了大象头的人说就象鼎,摸了大象背的人说象山丘,摸了大象肚子的人说象墙壁,摸了大象大腿的人说象一棵树,摸了大象前臂的人说象一根柱子,摸了大象足蹄的人说象覆地杯,摸了大象尾巴的人说象扫帚,摸了大象眼睛的人说象鼓风槖。大家相互争论,都说别人说得不对,而无法统一意见。

后人解释佛经往往也是这样,每人都会限于自己的条件而有片面的认识,却批评别人的理解不对。所以在阅读《金刚经》时,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尽量参考多家的说法,以避免片面的认识。

古代佛书

古代佛书


光影杨宋 全高达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